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www内射国产在线观看,少妇高潮尖叫黑人激情在线,国产suv精二区九色

|  

展會動態(tài)

彭俊英:論幼兒園課程規(guī)劃中的兒童意識 CPE中國幼教展

2023-03-10 15:01:58



導讀

捕捉并利用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引發(fā)幼兒主動、專注地投入到各項活動中,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已成為教師的共識。然而,如何辨別幼兒的興趣?教師認為有價值的問題就是幼兒真正感興趣、想要探究的問題嗎?我們特邀四川師范大學教授彭俊英結合案例來闡釋如何站在幼兒的立場規(guī)劃班級的課程活動。


來自一線的困惑

陽光下的小點點


晴朗的一天,我正帶著中班孩子進行晨間談話,熙熙忽然指著窗外射進來的一束陽光說:“老師,快看,有很多白色的小點點在飄,是什么呀?”她一邊說一邊伸手去抓,抓了幾次都沒抓著,有一下她覺得已經抓到了,但攤開手看了又看,還是什么都沒有。這是怎么回事呢?熙熙的這一發(fā)現(xiàn)吸引了全班孩子的注意,孩子們紛紛站起來,走到熙熙的旁邊去看,也看到了空中飄著的小點點。他們也學著熙熙的樣子用手去抓,但誰也沒抓到。他們又跑到活動室的其他地方去找,找了一圈后,很多孩子說:“老師,其他地方都沒有?!庇械暮⒆诱f:“我剛剛明明看見有很多,怎么一轉身就看不見了?”一個孩子說:“老師,我抓到了,你看,這好像是我衣服上的毛。”我覺得孩子們的這些發(fā)現(xiàn)很有意思,便引導孩子們說一說:你們抓到的是什么?和剛剛看到的飄浮在空中的小點點是一樣的嗎?那些飄浮在空中的小點點又是什么?有什么辦法能抓住它們?熙熙想到了一個辦法,她說:“用膠帶,我看到過媽媽用膠帶粘掉衣服上的毛。”于是,大家找來寬膠帶,迎著陽光下飄浮著的小點點,想粘住它們。他們發(fā)現(xiàn),好像真的能粘住一些小點點,但到底粘到了什么還是看不清楚。孩子們一時想不出辦法了。忽然,熙熙發(fā)現(xiàn)黑色的鋼琴上也有很多小點點,她開心地說:“你們快來看,這里也有!”有孩子伸手摸了一下,發(fā)現(xiàn)手指上沾了一點灰灰的東西。“這是什么呢?”我問。一個孩子說:“我知道了,是灰塵。”其他孩子恍然大悟:“對,就是灰塵,是臟東西?!贝撕?,孩子們似乎把這個話題放到一邊,不再想下去了。我一邊記錄一邊思考,覺得孩子們偶然發(fā)現(xiàn)的陽光下能看到灰塵在空中飄浮的現(xiàn)象很有探究的價值,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問題,比如,為什么空中飄浮的小點點有時看得見、有時看不見?為什么小點點看得見卻抓不???空中飄浮的小點點和落在鋼琴上的小點點是同一種東西嗎,它們是哪里來的?等等。我要不要繼續(xù)引導他們探究,以引發(fā)他們的深度學習呢?


在教研活動中,我提出了這一問題,引發(fā)了大家熱烈的討論。同事們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探究陽光下飄浮的小點點是很有價值的,由此切入既可以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光線的明暗對比、光的散射、小顆粒物體在空氣中的浮沉等科學現(xiàn)象,又可以引導孩子認識和了解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浮塵,思考浮塵對我們生活以及健康的影響,等等。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在孩子發(fā)現(xiàn)了陽光下飄浮的小點點后,教師及時給予了回應,通過提問引導孩子思考,使孩子自己發(fā)現(xiàn)了這些小點點原來就是灰塵,孩子由此心滿意足。教師能進行這樣的隨機教育已經很好了,若要繼續(xù)引導孩子探究光和浮塵等問題,涉及的因素太復雜,對中班孩子來說太難了,況且,教師自認為有價值的這些問題不見得是孩子真正感興趣、想要探究的問題,教師應追隨孩子的腳步而不是牽著孩子的鼻子走。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教師應追隨孩子的腳步,但追隨不等于放棄引領,孩子發(fā)現(xiàn)陽光下飄浮的小點點,對此產生了興趣,這樣的機會不可多得。教師應把握契機,做合理的預設和引導,生成一系列探究活動,支持孩子的深度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品質。


您對這個問題是怎么看的?如果是您,會如何應對?

 

專家解讀


論幼兒園課程規(guī)劃中的兒童意識


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兒童研究作為幼兒園課程發(fā)展的基石,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同。本期話題“陽光下的小點點”中的這位教師,就是一位對幼兒的行為很敏感的教師,她從幼兒的提問察覺到幼兒對偶然發(fā)現(xiàn)的陽光下飄浮著的小點點的興趣,并支持幼兒對小點點的探索:伸手抓小點點,用膠帶粘小點點,各處去找小點點,用手去摸落在鋼琴上的小點點……除了捕捉和追隨幼兒的興趣外,教師還對陽光下的小點點做了分析,發(fā)現(xiàn)有很多值得幼兒探究的問題:為什么空氣中飄浮的小點點有時看得見、有時看不見?為什么小點點看得見卻抓不???空氣中飄浮的小點點和落在鋼琴上的小點點是同一種東西嗎,它們是哪里來的?等等。但就在教師確認幼兒對小點點有探究的興趣,且這種興趣對幼兒的發(fā)展具有一定價值時,幼兒對小點點的興趣卻似乎戛然而止。


在幼兒興趣萌發(fā)時,教師支持和鼓勵他們探索,在幼兒的興趣貌似消失時,教師該如何抉擇呢?應繼續(xù)推動幼兒的探究走向深入,還是見好就收、適可而止呢?


《幼兒園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將“幼兒為本”作為幼兒園教師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師“尊重幼兒權益,以幼兒為主體,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幼兒的主動性;遵循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和保教活動規(guī)律,提供適合的教育,保障幼兒快樂健康成長”。如果脫離具體情境來討論課程的生成原則,那么無論是“兒童主體”,還是“彈性計劃”“師幼共構”等觀點,幼教工作者肯定都會一致認同。但在復雜而具體的幼兒園活動現(xiàn)場,幼兒的興趣起伏不定,活動的價值千差萬別,教師要如何站在兒童的立場上規(guī)劃班級的課程活動呢?


一、辨別幼兒的興趣


興趣是個體認識某事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動機。捕捉并利用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引發(fā)幼兒主動、專注地投入到各項活動中,從而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已成為幼兒園教師的共識。


在“陽光下的小點點”的案例中,教師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幼兒的興趣,但在支持幼兒初步感知小點點是什么、有什么特點后,幼兒對小點點似乎不再關注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首先要分析幼兒興趣消失的原因,由此來思考應對策略。


幼兒對小點點的興趣為什么會消失呢?


一方面,幼兒已從對小點點的探索中獲得了初步的滿足。在幼兒提出有關小點點的疑問后,他們在教師的支持和鼓勵下自發(fā)地進行了粗淺的探索,他們用手去抓小點點,用膠帶去粘小點點,用手指去摸落在黑色鋼琴上的小點點,最后得出了陽光下的小點點其實就是灰塵的結論。此時,幼兒最初的疑問“小點點是什么”已得到了初步的解答。幼兒的好奇心得到一定的滿足之后,興趣自然就會降低。


另一方面,當前幼兒對小點點的探索缺乏持續(xù)、深入下去的可能。從話題中的描述來看,幼兒對小點點的探索是突發(fā)的、臨時的,他們僅僅靠手以及膠帶之類容易獲取的工具進行探索,這樣的探索難以深入。案例中幼兒興趣的降低,可能跟探索材料和工具單一、難以支持他們揭示更多問題的答案有關。


如果幼兒對小點點的興趣降低是由于疑問已獲得初步解答以及探索材料和工具過于單一,那么教師需要做的是發(fā)掘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以引發(fā)幼兒的興趣,并提供適宜而豐富的材料和工具(如手電筒、放大鏡、黑色的紙、白手套等)。觀察并尊重幼兒的興趣,在幼兒興趣下降時適當地等待,分析幼兒興趣轉變的原因,積極創(chuàng)造支持幼兒持續(xù)探究的條件,在確認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消失的情況下結束當前的活動,可能就是教師在課程活動中應對幼兒興趣的基本做法。


美國教育家克伯屈在《教學方法原理》中將興趣分為“錯誤的興趣”和“全力以赴的興趣”兩類。所謂“錯誤的興趣”是指兒童那些一時興起的,僅僅貪圖好玩、無需付出任何努力的興趣;而“全力以赴的興趣”是指那些可以讓兒童一心撲在某一件事情上,愿意為之付出努力、克服困難的興趣。


在幼兒園中,不顧及幼兒興趣的課程活動是不明智的,但教師追隨幼兒的興趣并不等同于贊同幼兒喜歡就去做、不喜歡就立刻放棄。在“陽光下的小點點”案例中,努力尋找能對幼兒的能力構成一定挑戰(zhàn)的任務,支持幼兒體驗克服困難所獲得的樂趣,可能是教師當下更重要的任務。


二、聯(lián)系幼兒的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幼兒學習的重要資源。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與人相處,萌生對周遭人、事、物的關心與熱愛。幼兒在園習得的知識和經驗,不僅僅對其在園活動有價值,對其理解真實的生活也應該有積極的意義。當幼兒在園學習的內容在家庭、社區(qū)中也能夠看得到、聽得見、用得上,幼兒的園內、園外生活才能夠相互連接,幼兒在園內、園外獲得的經驗才能夠整體提升。無論成人樂意與否,陽光下的小點點,即灰塵,都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幼兒對灰塵的探索是連通其園內和園外經驗的。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應弄清這些后,再進行相應的教學”?!?〕新的學習內容與兒童已有經驗的銜接,是成功教學的訣竅。正因為灰塵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所以幼兒在生活中就積累了一些對灰塵的了解,包括他們提到大人指著灰塵說那是臟東西,發(fā)現(xiàn)過一些家具、日用品表面覆有灰塵,看到過大人用膠帶去除粘在衣物上的毛絮,等等。有意義的教學便是以幼兒這些零散、粗淺的認識為基礎,通過新的探索活動對幼兒的原有經驗進行整理和拓展的過程。


在規(guī)劃課程時,分析活動內容與幼兒的日常生活是否有聯(lián)系,是教師判斷是否要開展某一活動的重要參考,而了解幼兒的原有經驗是教師決定活動從哪些方面進行的重要依據。


三、分析活動對幼兒的發(fā)展價值


活動對幼兒有沒有價值、有什么價值是活動預設階段教師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對活動價值的分析是教師擬定活動目標的前提,也是教師設計活動方案的指南。教師根據觀察到的幼兒的興趣而生成的活動,其價值需要根據活動內容本身、幼兒的發(fā)展需要以及周邊可獲得的資源,綜合地進行考量。


從幼兒對陽光下小點點的興趣出發(fā),教師規(guī)劃的課程活動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取向。一種從學科知識出發(fā),指向兒童在知識的寬度和深度上的提升;一種以兒童為起點,指向兒童對真實生活的適應。


以學科知識的獲得作為目標來設計幼兒園活動在我國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由來已久。在這種思路下,知識的獲得是課程規(guī)劃的起點,活動設計就是將系統(tǒng)的知識轉化到具體的情境中,讓幼兒通過操作化的方式來理解知識。以圍繞樹的主題活動為例,教師可能會按照樹的知識體系來規(guī)劃活動,比如認識和了解樹的種類、功能、構成(樹干、樹葉、花、果實)等。


課程活動如果以增進兒童對生活的適應為目標,活動設計會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活動的開展以滿足和回應幼兒的生活需求為線索。同樣以圍繞樹的活動為例,教師可以讓幼兒先在幼兒園找自己熟悉或喜歡的樹朋友,用繪畫、符號等把自己的樹朋友表征出來,與同伴一起研究如何知道不同的樹分別叫什么,以樹上結的果子能否食用等將幼兒園里的樹進行分類、統(tǒng)計,等等。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也能夠獲得關于樹的外形、種類等方面的經驗,但這些經驗的獲得不是按照知識的邏輯來安排的,是附屬于幼兒對周圍環(huán)境中樹的探尋過程之中的。幼兒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可能是不成體系的,它們隸屬幼兒生活的需要,存在于幼兒可感知的生活環(huán)境之中。


以學科知識的獲得和以增進兒童對生活的適應為目標,這兩種思路下課程規(guī)劃的路徑是截然不同的。


就“陽光下的小點點”的案例來說,如果從學科知識出發(fā),教師可以從灰塵的來源、灰塵在空氣中的浮沉、灰塵對陽光的反射、灰塵吸濕的特性、灰塵與天氣的關系、灰塵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等方面來規(guī)劃活動。而如果從兒童的生活適應出發(fā),活動就需要回應灰塵從哪里來、在哪里可以找到灰塵、如何應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灰塵等幼兒感興趣或生活中無法回避的話題。


從學科知識出發(fā),教師更容易關注灰塵的特性、功能等概括性較強的內容,活動設計往往會以趣味性為“糖衣”來包裹知識學習的目的,比如,通過播放相關動畫片讓幼兒了解灰塵的含義、種類和形態(tài)等;而從兒童的生活適應來思考,活動的學科特性偏弱,知識的獲得是融于生活事件之中的。比如,從幼兒的興趣出發(fā)開展“哪里可以找到小點點”的活動,幼兒通過在活動室內外觀察、記錄和討論,最后得出諸如“黑色的東西上容易發(fā)現(xiàn)小點點”“平時不打掃的地方容易發(fā)現(xiàn)小點點”這樣的結論。這樣的認識只是幼兒對生活環(huán)境的初步發(fā)現(xiàn),與抽象的、概念化的科學事實是不同的。


幼兒園教育的生活化,并不只是強調教育活動的內容來源于生活,更為重要的是活動的目的要指向兒童對生活的適應。關注兒童知識經驗的積累而不是當下的生活需要,實際上是將兒童的學習視作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站在這樣的立場上,成人就容易從自身的權力、經驗、責任來做課程規(guī)劃,而忽略兒童的特點和需要。


從理想的角度來說,幼兒的學習要從參與生活開始,以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為目的。幼兒園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讓兒童適應當前的生活,讓兒童在生活之中,通過生活和為了生活而學習。優(yōu)先考慮兒童對當前生活的適應而非學科知識的獲得,是學齡前兒童學習活動的重要特性,也是幼兒園課程活動設計的重要轉向。


四、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教師在預設課程活動時,需要將那些幼兒無法通過直接行動的方式來感知、體驗和操作的內容從課程重點中剝離。畢竟,那些只能通過教師講解、視頻告知的內容難以促進幼兒有意義理解的發(fā)生和探究精神的萌發(fā)。


在“陽光下的小點點”活動中,尋找小點點、觀察小點點、清除小點點等都是幼兒可以通過直接的行動來進行的,而諸如灰塵的沉浮、光的散射等內容,除非教師能夠將其轉換為幼兒能通過動手操作的學習方式來感知和體驗的內容,否則這些不符合低齡兒童學習方式的內容就應被排除在外。


在幼兒園課程活動中,幼兒的直接經驗是主體,間接經驗是輔助。幼兒通過閱讀、訪問“專家”、觀看視頻等方式可以獲得有關灰塵的來源、灰塵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等間接經驗。對于幼兒的間接經驗,需要強調兩點:一是它在整個課程活動中所占的比例不能太高,二是幼兒獲得這些間接經驗的過程(比如查詢資料、討論、記錄、閱讀等)比獲得的知識本身更有意義。


我國的幼兒園課程活動設計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四五十年里,一直是以學科知識為核心的。在一定程度上,從學科知識出發(fā)設計教育活動已成為幼兒園教師的一種慣性或“潛意識”。幼兒園課程活動設計從學科中心范式向兒童中心范式的轉化,是一個雖然艱難、緩慢但也絕不可能回頭的過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幼兒園課程改革就風起云涌,從未停歇,但如何以兒童為本位發(fā)展出適宜的課程對幼兒園教師來說仍是挑戰(zhàn)。


在課程規(guī)劃中具有兒童意識,將兒童放置在課程發(fā)展的中心,反復推敲兒童的興趣、生活經驗、學習方式以及活動對兒童適應生活的發(fā)展價值,是課程規(guī)劃中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的問題。


在“陽光下的小點點”的話題中,站在兒童的立場,教師需要理性對待幼兒的興趣,在確認小點點與幼兒的日常生活有聯(lián)系的前提下,了解幼兒與小點點有關的原有經驗,以幫助幼兒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滿足幼兒的生活需要為主要目的,規(guī)劃課程活動。在課程的預設中,要尊重幼兒的學習特點,活動內容要以那些能夠讓幼兒通過自己的直接行動來學習的為主。


當然,以上我們只討論了課程的預設。課程的預設和生成是課程建設過程中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無論教師預先制訂的計劃有多完美,教師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根據師幼互動的情況做出靈活的調整都是必需的。正如《生成課程》一書中所強調的,“生成課程是一個持續(xù)的修訂過程,是對實際發(fā)生的事件的實事求是的呼應”“好的教師制訂計劃,但又放得下”?!?〕


參考文獻:

〔1〕萊斯利·P·斯特弗,杰里·蓋爾.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高文,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72.

〔2〕伊麗莎白·瓊斯,約翰·尼莫.生成課程〔M〕.周欣,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1.

 

附:來自一線的精彩觀點

 

將科學探究建立在幼兒的生活經驗之上


幼兒對“陽光下的小點點”的探究源自對生活中浮塵現(xiàn)象的觀察,他們在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互動中發(fā)現(xiàn)并提出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案例中,教師敏銳地捕捉并記錄了幼兒的疑問及探究過程。教研活動中,教師們對案例有不同的分析與判斷,并表達了各自的觀點,三種觀點似各有各的道理。我認為,教師要從具體教育情境出發(fā)思考如何追隨并保持幼兒的興趣,組織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的活動,既不拔高也不忽略,從而不斷激發(fā)幼兒探究的積極性。


一、保持幼兒持續(xù)探究的愿望


案例中,在觀察到幼兒對空氣中飄浮的灰塵表現(xiàn)出好奇后,教師用提問的方式支持和鼓勵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等去尋找答案。后來,幼兒認為答案找到了,陽光下的小點點就是灰塵,他們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這個話題自然被撂在一邊。而在教師眼中,幼兒對這樣一個有意義的問題的探究戛然而止似乎有些可惜,因為教師認為它既可以與探究光現(xiàn)象產生聯(lián)系,也可以與探究灰塵的特性有所關聯(lián)。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教師可“鼓勵幼兒根據觀察或發(fā)現(xiàn)提出值得繼續(xù)探究的問題,或成人提出有探究意義且能激發(fā)幼兒興趣的問題”。在案例中,當發(fā)現(xiàn)幼兒興趣有所消退時,教師可以請幼兒試著用言語等方式將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發(fā)現(xiàn)表達出來,與大家分享,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適時追問:“陽光射進來時,我們可以看見灰塵飄浮在空氣中,那么其他時候我們看不見灰塵,灰塵在不在呢?”“灰塵飄浮在空氣中,我們呼吸時會把它們吸進鼻子里嗎?會生病嗎?”教師可鼓勵幼兒大膽猜測,調動已有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提出的這些問題與幼兒的生活息息相關,也許能激發(fā)幼兒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二、將科學探究與幼兒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


光的散射、小顆粒物體在空氣中的浮沉等現(xiàn)象背后的科學知識,是學齡前兒童必須掌握的嗎?對此,教師需要一抓到機會就立刻引導孩子去探究和學習,唯恐錯過嗎?顯然不是。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很多機會引導幼兒不斷去發(fā)現(xiàn)與之相關的有意思的現(xiàn)象,比如,飄浮的灰塵在昏暗的室內看不見,在戶外明媚的陽光下也看不見,唯有在陽光射入昏暗的室內時才容易看見;在昏暗的環(huán)境中,打開手電筒,在手電筒的光束里也可以看見飄浮著的灰塵;在蒙蒙細雨中,路燈、車燈的光束能幫我們看見雨滴;在有霧霾的日子里,我們雖然看不見那些PM2.5小顆粒,但我們能發(fā)現(xiàn)天看起來灰蒙蒙的,通過公布的空氣質量指數也能了解到它們遍布在空氣中……幼兒尚理解不了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科學原理,教師也確實無法幫助幼兒真正理解,但幼兒通過對這些生活中常見現(xiàn)象的觀察、了解,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在今后的學習中遇到“光的散射”等科學概念時,便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教師要將科學與幼兒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引導幼兒了解平時不容易看見的灰塵其實時時刻刻存在于我們周圍,這樣他們也許更能理解為什么霧霾天要戴口罩,在這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時,也更容易理解為什么戴口罩可以防止病毒通過飛沫傳播。又如,幼兒意識到了灰塵的存在,教師便能引導幼兒更為自覺地保持活動室的整潔和衛(wèi)生,減少灰塵。在幼兒階段,開展這樣的生活教育顯然比強求幼兒去理解科學知識和原理甚至不惜灌輸要有價值得多。

 

江蘇無錫市立人幼兒園 童倩

 

發(fā)現(xiàn)幼兒真正的興趣


在幼兒發(fā)現(xiàn)陽光下飄浮著的小點點后,教師給予他們及時的回應、啟發(fā)和引導,幼兒最后知道了這些小點點就是生活中常見的灰塵,但同時似乎也沒有表現(xiàn)出比較強烈的繼續(xù)探究的愿望。就此,我認為,教師未必要強求他們開展進一步的探究和學習。

善于捕捉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機是幼兒園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一定要抓住一切時機設計專門的、系列的活動。事實上,我們常常將幼兒當作需要被教育的人,希望他們從我們設計好的課程里獲取我們希望他們擁有的知識和經驗。于是,我們一發(fā)現(xiàn)幼兒對某一事物和現(xiàn)象產生了興趣,便根據我們自己的判斷和期待,預設知識框架、構建主題網絡、設計活動形式和內容等,卻忽略了幼兒真正的需要,無視幼兒真正的興趣所在。

不可否認,這一切源于我們作為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然而事實證明,這有時是我們的一廂情愿,被動接受活動安排的幼兒會表現(xiàn)出一臉茫然、心不在焉或游離于活動之外。有的教師說:“我的主題網絡圖是和幼兒一起構建的,這些探究問題都是幼兒自己提出的?!钡聦嵣?,幼兒的很多問題都是在教師不停地追問“還有呢”之下經由天馬行空般的想象而提出的,甚至是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順著教師的意思提出的,未必是幼兒真正感到好奇的問題。

因此,我建議案例中的教師暫且壓制內心的沖動,慢下來,做進一步的觀察和分析,并適時地呼應幼兒的需求。我們不能一看到幼兒為觀察到“陽光下的小點點”而興奮,就頭腦一熱,預設各種各樣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探究內容,這樣做有可能偏離幼兒真正的興趣點,甚至可能澆滅幼兒主動探究的熱情。教師不如放慢腳步,多給幼兒一點時間,耐心地觀察和聆聽,了解幼兒內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以及他們的已有經驗。要是幼兒對進一步探究“陽光下的小點點”有興趣、有想法、有行動,教師再根據他們的興趣、想法、行動,設計一些符合他們認知特點的活動、給予適宜的支持和引導也不遲;反之,教師無須急于繼續(xù)設計進一步的探究活動,要知道,只要我們有心支持、適時引導,生活中幼兒還有很多機會觀察到類似的現(xiàn)象,也許等他們的經驗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他們又會重新產生探究的興趣。

幼兒園科學活動的核心是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發(fā)展幼兒初步的探究能力。浮塵現(xiàn)象背后的科學知識對于中班幼兒來說艱深難懂,他們難以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來探究。既然這樣,這些知識對他們來說重要嗎?我們在組織科學探究活動時容易傾向于強調知識的獲得,從而使探究活動形式化,幼兒最終是通過書本、網絡資源、教師和家長的講解“獲得”所謂的知識的。

基于以上分析,在判斷是否要進一步生成系列探究活動時,我們不宜把自己的想法、意愿強加給幼兒。我們要相信幼兒是有想法、有能力的個體,不要試圖用各種框架去干預、制約他們,而要平等地與他們對話,對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興趣和需要做出適時、適當的回應。


福建寧德市機關幼兒園 甘小麗

 

考慮幼兒的興趣、經驗和學習方式


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教育機會,真正源于幼兒生活的活動,能夠給幼兒帶來樂趣,帶來挑戰(zhàn),帶來經驗。每一位教師都應確立“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理念,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和行為,緊跟幼兒的腳步,走進幼兒內心,從而引導、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地學習與發(fā)展。

一日生活中的隨機教育要求教師具有專業(yè)敏感性,能從幼兒的行為中捕捉有價值的問題,適時適宜地回應,接過幼兒拋過來的“球”,并拋還給幼兒。案例中,教師能隨時注意觀察幼兒,及時捕捉到幼兒對“陽光下的小點點”的興趣,然后拋出問題,引導幼兒思考并調動已有經驗以自己的方式探索、發(fā)現(xiàn),這一點非常值得肯定。

在幼兒有了一定程度的發(fā)現(xiàn)并表現(xiàn)出興趣消退時,教師要不要繼續(xù)引導他們探究呢?在我看來,應結合三方面因素來考慮。


第一,幼兒有沒有表現(xiàn)出繼續(xù)探究的興趣和需要。


識別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是教師開展下一步工作的依據。想了解幼兒有沒有興趣繼續(xù)探究,教師就要關注幼兒的語言、行為,關注他們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相關的繪本讓幼兒閱讀,或在班里的科學探索區(qū)投放手電筒、放大鏡、深色的容易吸附灰塵顆粒的布等材料,觀察幼兒是否感興趣。


第二,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是否有深入探究的價值。


周圍世界很多事物、現(xiàn)象都會引發(fā)幼兒的好奇心,但并不是所有幼兒感興趣的內容都有進一步探究的價值。教師在保護幼兒好奇心的同時,還需要學會甄別,做出價值判斷,有所取舍。案例中,“陽光下的小點點”就像舞動著的小精靈,引發(fā)了幼兒的興趣。他們可能不僅僅滿足于知道那些小點點就是灰塵,內在發(fā)展的驅動力會促使他們去進一步探究這一現(xiàn)象。

教師可以與幼兒展開充分的討論,以網絡圖的形式梳理出幼兒的各種問題,判斷它們的價值。有時候,教師很容易依據對某個問題感興趣的幼兒人數多少來判斷是否繼續(xù)支持幼兒探究,事實上,以幼兒為主體組織開展的活動并不要求全班幼兒統(tǒng)一步調、整齊劃一地參與,幼兒可以有不同的興趣點,教師可支持有同樣興趣的幼兒組成小組,合作探究。


第三,要考慮經驗的支持性和探究的可行性。


案例中,教師覺得孩子們偶然發(fā)現(xiàn)的陽光下能看到灰塵在空氣中飄浮的現(xiàn)象很有探究的價值,并且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問題。但事實上,教師要考慮本班幼兒的已有經驗,并據此對這些問題加以篩選。比如,在光線不太充足的室內,陽光從室外射入,能讓我們看到飄浮的灰塵,但在室外光線充足的地方卻看不到,探究這種現(xiàn)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超越了幼兒的能力,可以舍去。而空氣中的灰塵是從哪里來的,如何減少灰塵、防止灰塵對健康造成危害等問題,則是從生活中來的,對這類問題的探究也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對此,教師可鼓勵幼兒通過多種方式尋求解答。

如果活動的內容是幼兒所喜歡和感興趣的,幼兒將表現(xiàn)出難以想象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幼兒的潛能會得到真正的發(fā)掘。因此,在尊重幼兒主體性的同時,教師也應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在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課程觀的指引下,分析和判斷活動的價值和定位,給予幼兒適宜的引導和支持,以培養(yǎng)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和能力。

 

河北石家莊市第二幼兒園 谷紅巖

 

隨機,不隨意


案例“陽光下的小點點”其實是教師對“要不要開展隨機教育”“怎么開展隨機教育”的思考。

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與學習是由教師預設與隨機生成兩種活動交織而成的。預設與生成形成互補,共同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們在“一日生活皆課程”理念的影響下,越來越認識到生活中隨機生成的活動的價值。然而,隨機并不是隨意。對于隨機發(fā)生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事件,就一定需要追蹤挖掘,就一定要深入研究,就一定要讓每個幼兒深度參與和體驗?顯然不是。

幼兒園的課程是建立在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生活環(huán)境、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的。隨機教育的內容若大大超越幼兒的已有經驗,脫離幼兒的生活體驗,教師即使花大力氣設計各種活動,幼兒也只會一知半解,無法產生共鳴,甚至可能因此失去學習的興趣。

因此,判斷是否要開展隨機教育,要看隨機事件與幼兒的經驗和生活之間的距離,若其與幼兒的經驗和生活相距甚遠,那這樣的隨機教育內容就應該被舍棄。是否開展隨機教育,還要基于幼兒的興趣來考量。幼兒的年齡特點即表現(xiàn)為對身邊的事物感興趣,樂于探索。然而幼兒的興趣非常廣泛,如同一個個飄浮在空中的泡泡,有些會轉瞬即逝。教師要做一個觀察者,去了解幼兒真正的興趣所在。如果隨機事件反復表現(xiàn)出幼兒的同一種興趣取向,那這一隨機事件可能指向幼兒真正感興趣的事物,教師就要把握住契機,開展隨機教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幼兒真正感興趣時,他們會調動多種感官積極探究,即便遇到困難也會通過多種方式嘗試解決,從而建構新的經驗。

隨機教育的開展要尊重幼兒的學習特點。幼兒的學習是幼兒通過自己特有的方式與周圍環(huán)境互動的過程,是幼兒主動探索周圍的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物質世界的過程。教師發(fā)現(xiàn)了生活中的教育契機,首先要思考是否有價值,其次要思考的是教育開展的形式。幼兒的學習是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不用刻意放到集體教學活動中,教育的痕跡越淡,幼兒學習的自主性越強。另外,隨機教育的面可以大到涉及全班,也可以小到只涉及個別人,應視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而定。

隨機,不隨意。越是自然而然發(fā)生的教育,越是需要教師花心思去研究,結合教育內容和幼兒的實際,探求合適的教育時機、教育方法。


江蘇南京市百家湖幼兒園 許璐


把幼兒的健康放在首位

在幼兒探究浮塵的活動中,特別要注意的一點是,要警惕浮塵對幼兒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可為了方便幼兒直接觀察浮塵而刻意拍打墊子、毯子等或通過掃地揚起塵土,以免幼兒從口鼻吸入浮塵。要把幼兒的身體健康放在首位考慮。即便不是刻意去揚塵,在幼兒探究浮塵時,教師也要細致周到地提醒并幫助幼兒做好防護措施,這其實也是通過實際行動讓幼兒了解到浮塵可能對我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以及如何防范和規(guī)避這種影響。


浙江杭州市濱江區(qū)新天地幼兒園 郝玲

 

順應興趣 多元表達

中班幼兒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了“陽光下的小點點”現(xiàn)象,并產生興趣、自發(fā)地探究,作為教師,我們不要過多地關注幼兒從中可以獲得多少科學知識,而應關注幼兒想要知道什么,他們有怎樣的經驗,是如何思考的,能通過什么方式探究和解決問題。教師要具有兒童視角,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引導幼兒用多元的方式積極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想法,比如,用肢體語言表現(xiàn)小而輕的浮塵在空氣中飄浮的狀態(tài),用繪畫的方式記錄和表現(xiàn)他們觀察到的浮塵現(xiàn)象,等等。


浙江杭州市西湖區(qū)自在城幼兒園 陳歡


⊙本文圖片來源于江蘇太倉市城廂鎮(zhèn)幼教中心偉陽幼兒園;文章原載于《幼兒教育·教育教學》2020年第6期;歡迎轉發(fā)朋友圈,如需轉載請后臺輸入“授權”。


關于CPE中國幼教展

CPE中國幼教展是國家級行業(yè)協(xié)會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xié)會主辦的國際化、品牌化、專業(yè)化托幼教商貿平臺,集“論壇研討+精準對接+趨勢引領+跨界融合”四位一體,是引領托幼教產品趨勢、傳播先進理念,推動托幼教全產業(yè)鏈健康發(fā)展的國際托幼教行業(yè)交流平臺。展會現(xiàn)場還將舉辦中國學前教育發(fā)展大會,邀請百位專家學者分享先進的學前教育理念與科學方法,探索新模式、尋求新突破。



關于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xié)會

協(xié)會成立于1986年,是中國唯一的全國性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yè)社團組織,是中國政府指定的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yè)在國際玩具工業(yè)理事會(ICTI)的唯一合法代表,是ICTI Care Foundation監(jiān)事會成員,同時,也是政府、企業(yè)、媒體和消費者認可的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yè)的代言人。

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xié)會會員包括在中國境內從事玩具、嬰童用品、模型和游戲的生產、銷售、設計、檢驗、教育等相關業(yè)務的跨地區(qū)和跨部門的各類企業(yè)。

點擊了解更多詳情


文章來源:幼兒教育報,由CPE中國幼教展組委會整理編輯。

京ICP備05031553號-11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10709號